经营理财详情
精细化管理 一分钱进出都留痕
来源:本站 作者:匿名 发布:2014/3/30 修改:2014/3/30
隶属:经营理财 点击:1911
精细化管理 一分钱进出都留痕
医院的账本,外人无缘看,院内少有人能算得清。账算不清,成本如何控制?这个难题很“内部”,院长们很头疼。为破解这个难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提出医院运营中的“一分钱梦想”,从弄明白“一分钱如何进医院,一分钱如何出医院”入手,逐步实现医院精细化管理。这可是个不小的挑战。为了不在这个挑战面前打败仗,医院建立了全院统一的规范财务核算体系,让信息流、物流、资金流集成统一、同步运作,逐步提升综合管理水平,实现医院科学决策。
郑重提醒
别拿“折旧”不当成本
账上有钱,就是盈余?错!
按照现行相关规定,政府投入的项目是可以不计折旧的。但是医院在上世纪80年代后,能拿到的国家投入仅仅3%左右,因此不能不计算折旧。
2006年初,我院账面上虽有4亿元,但却是实实在在的连续3年赤字。有人会问:账上有钱,怎么能算赤字呢?其实,这种想法是一种传统的财务概念,没有把折旧算入成本。事实上,折旧就是当年的支出,是实实在在的成本,而且是成本中很大的一块,它包括建筑、设备等固定资产折旧。如果折旧留的不够,就会出现赤字。
例如,医院新买入一台CT,价值300万元,预期寿命5年。那么,从它开始启动使用的那一刻就要开始算折旧。如何算?简单的方法是直线法,即300万元/5年,折旧为每年60万元。为什么算?因为现在开展了CT业务,5年之后,这台CT不能用了,但是CT的业务还需要继续维持,那时就需要用留出来的钱买新CT,否则就会产生新成本。
因此,在医院成本管理中,千万别忘了“折旧”!
问题
成本核算难在哪
数据太粗疏 公立医院传统财务体系缺乏准确性、及时性,更缺乏运营指导意义。传统医院业务与财务独立分散运作的管控方式,存在多个系统分散、收支结余与医院业务量变化不符、数据滞后等问题。之前,如果想知道每月1号的医院财务状况,要滞后45天;住院处日报表累计和月报表相差120多万元;设备固定资产“一般设备、专用设备”分类差异可达到1230万元。
由于财务职能独居信息系统“孤岛”,对月报表产生过程缺乏监控和核查,无法核对明细,无法分析每日/周收支情况。同时,财务信息的决策支持功能非常薄弱,缺乏对医院财务状况分析和前瞻性规划。在医院信息化高速发展并逐渐完善的同时,尚不足以支持医院整体经营运作,迫切需要适合医院的后台管理系统。
家底摸不清 在中国,传统医院是事业单位,是预算单位。但是,医院却是企业化运行,它区别于传统意义的事业单位,每天都会有大量支出与收入。然而,对这些大宗流水,很多医院采取的是粗放式管理方法,到底流水“流向哪”、“量多大”,不清楚。
如果作为管理者对医院的“家底”不清晰,对医院实际的运营状态不清晰,没有一个正确的评估和分析,就谈不上改革。只有把清产核资做清楚,才能进行成本核算。而实行医院资源整体规划,加强医院内部运营管控,就成为现代医院管理者面临的必然课题。
模式很滞后 目前公立医院管理体制,仍没有完全从计划经济的框架下走出来。
在市场经济的环境里,医院作为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要在履行社会公益性职责的基础上,保证自身生存发展,因而引入科学运营管理模式是必须的。随着医院规模逐渐扩大,现金、物资、业务流量巨大,传统的医院管理模式和运营机制,无法实时准确掌握医院经营状况。这就要求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管理精细化,促使医院逐步实行企业化运作,提高医院经济管理水平。这也是医院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措施
用好信息化这个“管家婆”
医改的核心之一是筹资机制、筹资体系的建立。公立医院目前的补偿渠道大多还是服务收费、药品加成和财政补助三个。公立医院补偿机制的制定,需要对各级公立医院进行精确的运营分析,了解医院的真实运营情况。公立医院自身更应该主动分析医院运营状况,提高管理水平,向管理要效益。而第一步就是要做好清产核资,如此才有可能进行成本核算,进而开展绩效管理。
做院长后,我想做的第一件事是实现“一分钱梦想”,即“一分钱如何进医院,一分钱如何出医院”。然而,传统管理模式中,数据分散、统计分析工具欠缺,医院账本相互独立,这让清产核资工作面临巨大挑战。该从何做起?
2006年前,医院已经连续3年出现亏损,医院当年支出约10亿元,其中,仅医院清掏工作就支出70多万元。为了减少开支,医院对清掏粪便项目进行了院外招标,招标价格是6.78万元,并且质量更高。通过类似的事件,我觉得医院管理漏洞太多。从2006年4月,开始整顿后勤管理的8个月后,医院仅后勤管理支出账面上就减少2600万元。
清产核资没有好办法,必须要耐得住寂寞,一点一点缕。但也有捷径,就是充分利用信息化。目前,我院运用信息技术,完成药品、门诊、住院系统与财务、物流系统的整合,并实施业务流程重组。
1.HRP(医院资源整体规划)与HIS(医院信息系统)集成,财务业务一体化。通过HRP,医院首先建立财务业务一体化的管理平台。财务核算与成本核算建立在同一核算体系架构上,跟踪药品收入和支出、临床医疗收入和支出到核算单元,实现财务对业务的及时监控。统一财务核算与成本核算数据平台,通过运用电子数据交换,将前端的HIS收费系统与后台的财务系统,有机实现数据的定时交换,同步实现收入的快速确认及药品等的同步核算确认。
2.物资供应由冗杂到条理分明。从医院物资供应关系到医院业务运行的方方面面,仅2012年9月医院物资领用与发放就涉及204个科室(一级部门79个),11251笔申领,1624种物资,数量598万,金额1993万元,涉及供应商46家。但传统物资管理混乱,库存积压过多,采购过程不透明,整个过程缺乏监管,手工申领单效率极为低下,更不能做到实时监测。
我们通过HRP对低值耗材进行管理,将原有字典库无默认供应商、无价格的12040条,规范整理到7862条,210家供应商(规范命名、规格、包装单位、库存位置、默认供应商、默认生产厂商、单价、三证),做到一物一名,实现物资从申领到发放和记录成本全程信息化,提高了管理效率和准确性。
同时,建立起60多个自动补货科室二级库,科学计算安全库存,按需配货,实现物资从申领到发放和记录成本全程信息化。同时采用医疗低值耗材集中配送,减少中间环节,实现了“零库存”理念下的医院物资管理。
3.采购到付款全程透明可控。医院日常设备、物资、高值耗材的采购金额巨大,是医院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2012年设备采购1.59亿元,共2193台件,涉及全院78个科室;同时物资采购3466种,涉及100个供应商,申领科室271个(一级部门87个),平均月发生金额1462万元;高值耗材2090种,涉及38个科室,年采购量64332件,月均发生金额2271万元。原有采购模式与财务预算执行流程脱节,大金额采购不记录竞价或招标过程,采购过程不透明。
通过HRP,建立全院物资、医材、药品领用平台,实现物资申领到发放全程可视;建立物资分类与供应商分类管理,合理规划采购计划方式,如建立基于科室与病区库基数与安全库存的采购计划的自动处理。采购、收、发、付款各环节可控,物资支出跟踪到核算单元、费用跟踪到科室。
4.高值耗材统一管理。医院高值耗材涉及采购金额大,2012年全年高值耗材采购金额2.57亿元,平均每个月与供应商结账的金额数千万元,耗材的种类、数量多,内容杂,管理难度大,涉及27个临床科室。以往医院对高值耗材采用“事后管理”的模式,对订货、收货和耗材使用缺乏全程有效监管,存在大量的管理风险和财务风险。
事实上,高值耗材的管理关键在于字典的管理。为此,医院对供应商的资质重新进行了审核并导入字典库,全院实际在用高值耗材共涉及236个供应商、2537个品种、17853种规格。这就解决了多部门管理漏洞,将临床科室领用、医嘱计费与供应商管理和院内物流进行了有效整合,在高值耗材的管理中实现了高值耗材全流程可追溯式的管理。
主辅业分离实现效益最大化
专业的事情一定要专业的团队来做,而且成本一定低于自己大包大揽。在医院,医疗和护理是主业。围绕主业的其他辅业如保洁、强弱电、动力等,都可以社会化。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实现效益最大化,这也是控制成本的一种方式。
目前,医院开展社会化服务可分为两个部门:原来有的职能部门,邀请“外脑”做社会化管理,简单来讲就是请一组“工头”进来管理;原来没有的职能部门,请社会化的专业团队来做,如中央运输、文件交换等。
以药品物流社会化管理为例。我院在开展医疗设备清理的过程中发现,院内药品服务给药剂科人员增加了很多非核心业务。我们邀请专业团队开展院内药品物流服务环节的岗位职责调查,结果是:医院药品物流供应还仅仅局限于配送阶段,医药配送公司仅仅是根据医院的需要把物品送到医院,余下的清点、上架、摆货、补货等工作,全部需要医院药剂科人员承担,46%的药剂科人干的是上架补货的活。这使得本应以药事服务为主的药剂师不得不放下主业,将大把时间耗用于药品管理上,严重影响了药事服务质量。
事实上,在药品给病人的一瞬间,应该是药师、医师、护士,但是在这之前的工作,只要别人干的比之前好,质量有保证,那就可以分离出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将药剂科的主业留给药剂科人员,而辅助业务则完全交由社会来做,也就是说药剂科人员仅负责药事服务,余下的所有物品管理工作全部交由医药物流公司完成。
同类内容
- 2024/9/26 总会计师教你如何检查财务报表
- 2021/3/26 新时期公立医院成本核算有效性探索
- 2021/3/21 新医改背景下县域医共体财务共享中心构建探析
- 2021/3/15 医院职工个税筹划的几点思考
- 2021/3/13 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指导意见
- 2021/3/13 《关于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指导意见》政策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