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转制医院的绩效改革之路
我院绩效改革一直是进行时的状态,试图通过持续调整,促使绩效分配办法越来越趋向于科学合理。
2007~2008年:大收大支
2007~2008年,是医院刚从铁路转到地方的初期,用的方法是大收大支的概念。
在收入中确定一定比例归科室,再减去科室成本后作为绩效奖金。这一做法的弊端显而易见:一是让大家只关注收入,忽视了医疗质量、安全等其他指标;二是会阻碍某些科室的发展。一些本身收入幅度提高不显著的科室,使用的精密仪器成本很高,由于其成本直接从留给科室的比例中扣除,因此如果不买仪器不利于科室发展,买的话又会导致成本太高而影响科室奖金。
2011年:引进人均概念
2011年,医院绩效核算引进人均概念,所有指标都是在人均的基础上设立的,设置以“绩效贡献奖”为核心的绩效核算体系。贡献率=人均去药耗收入/ 院人均消耗,即在承担同样的公摊成本基础上,能够取得多少利润,并以此作为绩效贡献率奖核算的一个基准参数。
因为引入人均概念,科室人员的多少与奖金的结果结合起来了,人多了奖金就少,加上“出院病人服务奖”等指标,按临床、医技、机关后勤分层次核算奖金,避免了初期简单地按收入比例核算的弊端。
2012年:降低“绩效贡献奖”权重
2012年,根据原卫生部“八不准”要求,医院的奖金不能直接与业务收入挂钩。我们在绩效核算上顺应政策要求,设置“综合目标管理奖”,包括医疗工作量、医疗质量与安全、医保管理、患者满意度等指标。这些指标根据比例核算最后得出“综合考核分”,并且调整指标权重,降低“绩效贡献奖”权重,加大“综合目标管理奖”权重,使大家的着眼点从收入转移到医疗质量安全上来。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科室不会过度关注某些指标,而是综合考虑所有核心指标,并进行衡量。
2013~2014年:重新测算
我院设计并推行了“西医+中医+心理治疗”三结合的新型诊疗模式,该模式的特点是“强化西医统领,发挥中医优势,打出心理特色”。2013年~2014年,我院围绕三结合方式的实施,在原来以西医指标为主要考核指标的基础上,增加“中医适宜技术奖”、“心理卫生奖”,经过重新测算,设置权重,促进医院政策的推行。
2015年:从福利性分配到激励性分配
2015年,我院在临床部门按照主诊医师进行考核,以利于医院扁平化管理,缩小成本考核单元。在绩效考核方面,从福利性分配到激励性分配,逐步实现全成本核算,把公用经费计入科室成本,设置“医保费用控制奖”,强化科室医生的医保概念,目的是希望医保罚款问题能在事前被防范,从节支的角度来增加利润。
不断了解各科室的特点,找出符合科室特点的关键性指标,才能细化绩效考核方案,推动医院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