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详情
关于加强医院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的探究
来源:本站 作者:匿名 发布:2021/2/26 修改:2021/2/26
隶属:审计内控 点击:920
关于加强医院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的探究
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转化利用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关键所在,也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发挥作用有效程度的体现。但由于运用意识薄弱、审计成果质量不高、运用机制不畅等原因,医院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的程度和效果还不够理想。对于如何加强医院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运用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一、加强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的作用与意义 审计成果是审计工作的结晶,也是审计工作的价值所在。审计成果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审计项目的成败优劣,直接关系到审计的价值体现和审计质量的高低。通过近年来在医院内部审计岗位上的工作实践,我们认为,对于内部审计而言,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共包含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根据审计查出的问题,被审计对象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并根据责任划分,相关职能部门对内部审计提出的建议进行采纳与执行的程度;第二层含义是被审计部门或科室进行有效地整改落实后,对类似问题举一反三,以整改工作为契机,加强和改进内部控制,积极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在机制和体制上进行自我完善的结果;第三层含义是内部审计将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特别是一些代表性的典型案例,以及针对问题的整改建议,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或在同行业间作交流后,在上级部门的牵头下,制定出具有指导意义的办法与措施,用于规范各单位的类似经济活动,以避免屡查屡犯、重复审计的问题。 经济责任审计已经成为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审计成果的运用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关键环节,关系到经济责任审计目标的实现、审计制度的落实和审计作用的发挥。充分运用经济责任审计成果,有利于推进医院各项制度的落实,有利于加强对各级干部手中权力的制约与监督,有利于强化党员干部的责任意识和廉洁意识,更有利于推动医院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一)加强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可以发现并改善医院内部控制管理的薄弱环节,提高内部管理水平。通过经济责任审计,审计人员可以发现内部控制建设方面的不足,帮助被审计部门分析原因,查找漏洞,制定整改措施,弥补制度的漏洞,织密制度的笼子,从而提高内部管理水平。 (二)加强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可以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实现医院内部控制的良性循环。内部审计通过对医院内部经济管理、职责履行、财务收支等方面的审计,提出审计意见,通过审计成果的有效运用,能够及时预警、发现、纠正业务操作和内部管理中潜在的风险因素,保证医院内部各项管理措施落实到位,执行有力,从而促进干部科学高效履职。 (三)加强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可以使审计作用得到更大程度地发挥,增强内部审计部门的权威性,提升内部审计在医院中的地位。审计成果的有效运用使得内部审计工作得到医院管理层的接受与认可,得到各个部门与科室理解与支持,能够进一步凸显内部审计的价值,有效提升审计地位,从而进一步促进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医院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体系和标准不够系统与科学 (二)医院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协调配合机制还不够健全,使审计成果得不到有效转化 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形成在内部审计部门,运用在纪检、组织、人事等相关部门。如果没有较好的协调与沟通机制,没有具体明确的协作方法,势必使得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缺少有效地横向沟通,流转不畅,审计成果势必得不到有效运用。 (三)医院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时效性不强,审计成果滞后,弱化了审计成果运用的效果 在目前医院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先审后离”的原则还没有得到有效落实,绝大部分仍然是先离任后审计,审计成果运用的效果较差。甚至有的被审计对象已退休较长时间,对一些问题的核实和取证难以进行;有的被审计对象在医院内部已升职,审计发现的问题很难评价,责任的划分很难界定;有的是历史遗留问题,新官很难理清旧账。上述种种原因的存在,直接弱化了审计成果的有效运用。 (四)医院经济责任审计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审计质量还需进一步提高 目前,医院内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主要还是针对财务资料进行审计,局限了经济责任审计的广度。内部审计的权限不够,工作中制约因素较多,使得审计的深度不够。内审人员的专业能力不够,撰写审计报告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但又因为审计报告的使用者往往不是财务或审计专业出身,所以既要全面反映审计发现的问题,又要将报告写得通俗易懂,有一定的难度。
如果没有系统全面的评价体系和标准,内审部门对医院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作评价时,就会感到无从下手,出于归避审计风险因素考虑,只能根据已有的数据和资料进行一般性描述。这就使得有的审计流于形式,有的审计评价未突出被审计对象个人的经济责任,有的审计评价超过了被审计对象的经济责任范围,最终对审计成果的有效运用造成了一定困难。
三、解决问题的措施与建议 (一)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体系 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关键,明确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标准,是客观公正评价被审计对象的必要条件。医院内部审计部门应对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进行积极地探索,人事、纪检、财务、资产等部门应通力合作,努力形成一套能够全面评价医院干部在尽职履责、经济管理、内部控制、廉洁自律等各方面情况的评价体系和指标,既要做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显绩与潜绩相结合,又要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便于理解与运用。同时,还应将评价指标进行科学分类,除具备通用性基础指标之外,还要准确把握不同部门和岗位之间的差异,确定出个性化的评价标准。评价指标的建立不是一劳永逸的,要根据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上级文件精神、医院的发展规划等各方面因素的不断变化,进行及时调整。作审计评价时,不仅要看履职能力和工作业绩,还要看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职工群众的反映,以此来全面、综合、客观地评价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 (二)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机制的作用,相关部门协调配合 目前,医院普遍已建立了由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审计、财务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但是,联席会议机制作用的发挥情况相差各异。联席会议通常在医院内审部门设立办公室并负责日常工作,但必须明确各部门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的职责与定位,通过定期召集联席会议部门工作例会,对内审部门查出的线索情况、发现的重大问题,提供的审计成果进行审议,并提出成果落实意见并督促落实。各相关部门应根据责任划分,分别落实审计成果,其中:组织与人事部门应将审计成果作为干部考察任用、年度考评的重要依据;纪检监察部门可将审计成果作为对干部责任追究与处理的立案依据。最后,审计成果运用的结果应及时上报医院党政联席会议。 (三)尽力做到“先审计、后离任”,前移审计监督关口 要不断创新审计方式与方法,建立以“任期审计”为主的经济责任审计模式,实施分类审计方法。对即将退休的干部,可提前列入年度审计计划,争取在退休前完成审计;对拟提拨的干部严格实行“先审计、再任命”,将审计结果列入任前考核内容之一;对职工群众反映意见大、举报多的干部,应及时调整年度审计计划,实行“先审计、后任免”或“先审计、后处理”。 (四)切实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提高审计工作质量能为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得到有效运用打好基础。首先,要提高审计过程的质量控制。审计人员在开展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之前,要先做好审前调查;在审计进场后,要严格执行审计工作规范,依法依规开展审计,认真听取被审计部门的情况介绍与汇报,对有争议的问题进一步深入调查与取证;在审计过程中,要加强审计风险意识,运用现代化审计手段。其次,要全面提高审计报告质量。一是要牢固树立精品意识与和质量意识,增加责任使命感,在思想上牢牢树立审计质量这根主线。二是审计报告要做到“准、深、透、实”,即审计报告反映的情况要“准”、查处的问题要“深”、原因分析要“透”、措施建议要“实”,这样才能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三是撰写审计报告时,要做到文字精炼、重点突出、分析到位、通俗易懂,在传统文字加数字表述的基础上,可以结合图表形式,增强报告的可读性和可应用性。
同类培训通知
- 2025/3/18 离任经济责任审计风险与措施
- 2024/9/23 浅谈合规管理体系的五个环节
- 2024/9/23 浅谈法务、合规、内控与审计
- 2024/9/23 法务合规内控风险一体化管理的四梁八柱
- 2021/3/26 优化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内部审计实务探析
- 2021/3/26 内部审计在医院经济管理中的重要性分析